今年4月22日我们即将迎来第52个世界地球日。对于世界地球日,我想并不是很多人都熟悉都记得。当有人问我们,世界地球日是哪一天时,我们可以像记住情人节、记住圣诞节那样脱口而出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2009年第63届联合国大会决议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我们不熟悉世界地球日,但是我们却亲身经历亲眼见过沙尘肆虐的风暴,山体滑坡的灾害,空气雾霾、土壤污染、资源枯竭等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地球,作为人类共同的家园,它如母亲般孕育着世间万物,给予着人类数不尽的资源望不穿地美景,但是我们曾经却如懵懂误事的孩子般从母亲那里过度地开发强行地索取,伤及了母亲,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自然有生命!时至今日,我们能为人类共居的地球做些什么?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唤起人类爱护她、保护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地球为人类创造了生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人类在地球母亲怀抱中繁衍生息。自然资源更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生存发展的珍贵厚礼。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限制地掠夺自然资源,会造成资源的枯竭,森林的减少、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打破生态平衡必然引来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最终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这样的相处只是一味地享用着自然的恩泽却忽略了对自然的保护也必然引来自然的惩罚。不仅实现不了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的目标,还会使地球变得不再适合人类生存,更谈不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有规划有防护有治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和谐统一。
创新驱动,钻研科学技术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助力之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才能助力生态文明走得更远,也是高质量发展必然选择。一方面利用高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技术的不足,将已开发的资源价值利用最大化最优化。另一方面利用科技手段,对生态破坏,尤其是对“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全域全要素的监测监管更加实时化全面化。近年来,我国在土地使用耕地占用以及海洋资源海洋污染使用高科技的监测手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9年下半年,自然资源部批准了北京、重庆等12个省区市建设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这些卫星应用技术中心通过遥感数据开放共享和市场引导,扶持不同类型、不同规模遥感技术单位开展服务、应用创新,为各行业单位、社会公众提供精度更高、实时性更强、应用面更广的卫星监测服务。荣幸的是,在自然资源部的政策发展推动下,我院责任担当,提出了建立“高分辩率对地观测系统辽宁海洋资源环境研究应用中心”,并于2020年11月30日,得到了辽宁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批复。该中心是辽宁省目前唯一一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中心。为海洋资源领域的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和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科研创新,高新技术是助力生态文明快速前行的有利保障。
转型升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长久之计。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上世纪九十年代,余村4.8公里土地上有了三个矿山、一个水泥厂,余村成为了安吉县的首富村。但大面积岩石裸露,水土流失,开采后留下的边坡存在大量危石、浮石,给村民带来了很大污染。为了绿水青山,关停厂矿,对停采的矿山进行了生态修复治理,土地复垦开发利用,原本废弃的矿山进行生态修复后资源盘活转型升级为矿山遗址公园。矿山开采之时是金山变成了空山,而转型升级后矿山变成了绿水青山又成为了造福村民的金山银山 。可见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绿水青山托起了人民的幸福感,是人民群众的长远福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转化的喜人成果,是我们不断追求的幸福指标。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全民参与全球联动的社会责任。国家有部署,不断地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对生态环境的发展作出最大的保护和保障,构建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制度,为人与自然相处的尺度保驾护航。企业有担当,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还地球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人民有作为,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做好垃圾分类等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这样无数个你我他,所有的行动所有力量所有的大爱小爱汇成工作合力,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今年的世界地球日,恰好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52为“我爱”、“吾爱”,让我们从这第52个世界地球日开始牢牢记住世界地球日。我们同住地球村,我们同望一朵云,共享一片天,同饮一江水,共守一个家,让我们把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倾注共同的爱,与自然和谐共生,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共同守卫人类美丽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