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前,刚刚下乡归来,扑灭了一场即将上山的野火。自打派驻到乡村工作后,这样的事情,在整个防火期内,几乎天天发生。看着地面还在冒烟的焦黑色,和远远在侧盛开的漫山杏花,粉白的花瓣,娇嫩的鲜绿,在颜色斑驳间,我恍惚有思:从绿色到黑色,又从黑色到绿色,是否也是一场人类与自然千百年间纠葛的“颜色革命”?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从石器时代的开端,励精图治,人类昂首阔步的迈入信息时代,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也越来越深入。从曾经的“敬畏天地”到后来的“人定胜天”,自然在人类的眼中,逐渐从神灵变成了工具。三百年的工业文明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文明,社会生产力超前,人类对自然地索取亦是空前,但人们在推动车轮前进的执着中,似乎逐渐忘记了:自然并不是一个死物,自然的生命与人类社会的生命紧密勾连在一起。
20世纪以来,伴随着一系列自然灾害的反扑,人们终于意识到,地球再也无法负担无休无止的工业攫取。特别是正在经历着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的命运共同体,第一次切身的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达到平衡、理想的状态?如果说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实际上,生态文明的观念一直深深的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庄子在《齐物论》里写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世间万物包括人,都是一体的。作为人,“无适焉,因是已”,地位无需摆正,思想才是需要摆正的——顺应自然,顺应与生俱来的“天人合一”。
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文明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文明结束了。”这也不禁让我这个身处在地质矿产行业发展大变革中的经历者也有感叹,“当人类第一次发掘地球矿产资源时,文明开始了……”。近年来,地矿行业绿色发展也被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开启了绿色地质行业建设的新时代。这也是我们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行业缩影。我们共同坚信,一片天蓝、地绿、水净的土地,才是文明永续发展的天地。
“对自己生命的来源和基础浑浑噩噩,便是最大的蒙昧和无知。”周国平在《怀念土地和天空》一文这样警醒和鞭策自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更要认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关系,积极践行和推广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出行”“义务植树”“观鸟护鸟”“光盘行动”等等力所能及的生活方式将融入我们的生活态度,因为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如今,我们仍然可见“卡迪兹号”污染的350公里长海岸线遗迹;我们亦可见万丈珠峰之上,次仁旦达为雪山清理污浊,守护心中圣地。我们可见,福岛第一核电站废水或向海洋排放的自作行径;我们亦可见,黄沙荒原的毛乌素在民族的力量下渐渐重现昔日风光,那坚守“绿水青山”的信念光辉将洒满华夏大地。
我们不应忘记,“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只是一种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人类的存在需要自然,但自然的存在却不一定需要人类。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类之于地球,沧海一粟,卑微且渺小。保护环境,保护的仅仅是我们自身生存的环境而已。生命孕育于自然,也皈依于自然。微小如蜉蝣鸣蜩,静寂如春花草木,生息覆灭皆遵从自然法令,即便山石历时久远,也终将在自然的力量下,改变原本面目。
下雨了,欢快的雨点调皮的打在窗户上,噼里啪啦。明日艳阳,想必不用多久,那片“冒烟的焦黑色”也会再次萌发生机,来年风起,又是一抹新绿,可我又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