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专项工作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专项工作科技外事 科技外事

寻共存之道,沃自然之木

来源: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宫佳美    发布时间:2021/4/23    点击量:3318

一、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自生命起始那刻,人类从未停止过对于自我和自然的探索。从石器时代、铁器时代到机器时代,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愈发深入,对于自然的索取无休无止。在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也正在将自己慢慢推向深渊。从“敬畏天地”到“人定胜天”,他们忘记了,在每一次这样的“胜利”中,自然界都对人类进行了报复。

无论是国内的疫情,还是澳洲的大火,都是人类向自然开枪后的结局。当我们沾沾自喜于物质的发展时,可曾想到磅礴的冰川正缓缓下沉、葱郁的绿洲正被黄沙掩埋、茂密的森林变成一个个小木桩、翠绿的草原正露出枯黄的皮肤?“最初,人们没有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电影《流浪地球》中的这句话“无情”地揭示了一些真相,一时间刺痛了我们的内心。

如果没有澳洲的火灾,造成数以亿计动物惨死,甚至部分物种的灭绝,很多人都不会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倘若暂且不谈病毒真实来源,单凭爆发初期时的舆论来讲,如果没有新型冠状病毒,估计很多人都不会知道野味的危害,真的会以为是所谓“大补”的好东西,自从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这“野味”着实让我们心惊胆战了好一阵,甚至达到了“谈虎色变”的地步,这么来看,我们并非对此毫不在意,只是当它暂时与人类、与自己无关时,我们都会得过且过。而现在,冰川正在不断融化,企鹅成群成群的死亡,如果长久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但目前并未威胁到人类身上,若是真到了那个阶段,不仅仅是全球高温这么简单,有很多沿海国家和城市都会被淹没。正所谓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二、心怀敬畏,与自然偕行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在极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万物的灵长,但无论如何进化,人类都不可能超脱自然而独立存在。要记得,我们在大地上只过一生,地球不属于我们,而我们永远属于地球。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无论是渔猎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还是工业文明阶段,可以说,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凡是从自然中大量夺取资源,渴求经济飞速增长的做法,都随之产生了极其严重的生态恶化后果,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了这些规律,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只有关爱自然,呵护自然,并且取之有度,才能确保经济的永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这为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发展和健全,源于实践需要和问题导向。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逐步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开展污染调查和治理等工作。人民网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的实际情况,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逐渐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总体思路。

人类尊重自然,自然就会哺育人类。荀子道:“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正阐明了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决不能自诩为自然的主宰者,而是应该顺从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如今,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树立起生态自然观,它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必须要明确,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

三、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

动物是同样生存在自然界中的成员,正所谓“存在即合理”,既然生态环境中有其存在的位置和具备的功能,人类就应该对其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护。正是由于野生动物的存在,我们才可以听到鸟鸣深涧,才可以看到鱼游浅底,才有万物共生的场面,我们的地球才会生机勃勃,如此多娇。自然生态是一个完整的链条,环环相扣,而人类只是这个链条中的一环,无论哪一环受损,整个链条都将面临断裂的风险。所以说,在保护动物的同时我们自身也会受益,与包括野生动物在内的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才是生态文明时代应有的美好愿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是每个人责无旁贷的义务,我们应该做维护和践行公益的倡导者,而不是毫无关联的旁观者,或是反道而行的破坏者。即便物质生活再富足,倘若没有“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环境,人类没有了精神依托,一切都将会索然无味。或许我们不会影响和改变很多,但只要有意识,那么生活中的点滴行动都将会是一份力量,如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选择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随手关闭电源电器,节约用每一滴水……

绿水青山,碧海蓝天,世代相依,和谐共生。目前,我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之需、自然之愿,也是你我之责。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中,面对壮丽的锦绣河山,我们爱之敬之,铸就了生态文明。从清波荡漾的毛乌素,到绿荫连绵的塞罕坝,再到绿进沙退的库布其,斐然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数代人坚持不懈的砥砺奋斗。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楷模之任,更是你我之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涉及方方面面,任务复杂艰巨,但越是困难,我们人民的定力就越强,冲劲就越大!强盛的文明从不会因肆意、贪婪而得到延续,唯有顺应自然、敬畏自然,才能得以平衡,传承延绵。


Copyright 辽宁省地矿集团 版权所有 辽ICP备17002401号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29号 邮政编码:110032

电话传真:(024)8686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