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专项工作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专项工作读书心得展 读书心得展

用心做事,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情趣

来源:战略发展部    作者:孟 琪    发布时间:2020/7/14    点击量:6863

捧起《尽职尽责用心去工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北京市模范售票员李素丽的座右铭:“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何为用心?说起来极为简单,做起来何其艰难。

首先说说认真。认真的前提条件是全神贯注。那么,既然已经是全神贯注了,为什么还算不上是用心?二者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差距呢?我个人的理解是,认真是责任的通常体现,而用心则是情感的特殊体现。精神世界如果不够丰满,仅仅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一种谋生手段,那么此人便永远也无法攀上用心做事的精神高度。但如果能够使个人的情感融入自己所做的工作,在所做的工作中发现和体验到其中的情趣,不但能够把事情做好,更能找到工作和娱乐化为一体的超值享受。

人世间最简单和最复杂的事情有时难分彼此。以中国的书法为例,一本简简单单的字帖却能够让一个人研习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究竟是什么精神支撑着这一群体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从书法圈里两个朋友的对话中受到过点滴启示。一位女士说:“我不会写字,也没有书法的天分,但就是喜欢,只要一看到字帖就心动,并试想能够写出这么漂亮字的人也一定是长得非常漂亮。”另一位先生回答说:“喜欢就是天分。”是的,我充分认可。不喜欢,是不可能用心的;若喜欢,不知不觉中就在用心了。只要用了心,便可以在方寸之间发现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久而久之,自己也便沉浸此中了。

本人长期以来从事文字工作。这是一个极有争议的工作。陕西一位英年早逝的作家就曾牢骚满腹的感叹到:“挣稿费还不如去卖血”。而我却不这样认为。因为本人已经在文字工作中找到了特有的乐趣,这种乐趣是源自文章中的“力与美”的发现。

如果说,这个世界是由阴、阳二极构成,那么力是阳极,美是阴极。每每读上一篇文章,我都在寻找,其中蕴藏着哪些“力与美”?这种感觉的培养可非一日之功啊!本人自小学四年级起开始阅读古典名著,那种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其实就是读故事。甚至认为四大古典名著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其中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中学时代,我的一个语文老师说过一句话,“是不是作家,只要读上几句就知道了”。我当时不甚理解,好多年后方得到参悟,他一定是从几句话中感受到了作者思维的“力与美”。他的儿子,北京知名高校的中文专业高材生,在评论某些时尚作家时常说,语言有“味”。语言怎么能有“味”,我也是用了好多年的时间才找到了这种感觉。

什么叫语言的“力”?小时候我觉得表达了闻所未闻、振聋发聩的事件和观点就叫有力。到了信息时代我方体会到,闻道有先后,今天一早人家没听新闻,自然就不知道刚刚发生的国际、国内大事,知道的多不算有本事,而是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看出其中的内在规律,那才叫水平。能够将这种潜在规律阐述出来的语言就叫作“力”。

什么叫语言的“美”?小时候误将华丽的词藻视为美。长大了方知道,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给读者带到超自然境界中的语言才叫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其实就是普普通通的几个词,但却给一个时代的年轻人以无限的遐想。这就是语言的美。

后来,我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码字工”、“文字匠”。每每写上一篇文章,我都在布局,自己的力与美应当如何体现和表达?首先,我用作诗、作词的精神头为文章定小标题,回头看看,这些年我写的文章,其中80%以上的文章,同一级别的小标题的字数肯定是一样多的。后来,又对同一层次的段落提出了要求,即文字的行数要做到一样多。这样,整个文章看起就像一座楼房。这种习惯似乎已成为了个人的“强迫症”。例如,如果小标题的字数差一个字不对齐,自己怎么也想办法给“抹平”。这是不是一种“形式主义”?我也曾怀疑过。但后来我坚持下来了,因为我在铸造文章“力与美”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逻辑思路,酝酿和倾注本人对这篇文章的感情。

此外,我还在追求一种节奏之美。本人不懂音乐,但每每写文章时均在往语言中注入一种节奏,力图使之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其实,这种节奏感的形成,有时不过就是多个字、少个字。例如,加个“的、地、得”而已。所以,我总是以谱曲的标准要求自己撰写每一篇稿子。不乏经验丰富的编辑,对不署我自己名的稿件,只要读上几句,就可断定被我给染指了。

综上,由于我在文字中找到了“力与美”的情趣,所以才做到了用心写稿。每每敲起键盘,就如同广场舞大妈听到了音乐,立刻来“神”了......


Copyright 辽宁省地矿集团 版权所有 辽ICP备17002401号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29号 邮政编码:110032

电话传真:(024)86862688